在如何存放古琴的問題上,困擾了我非常久。
由於古琴是一種結構性非常緊密且“敏感”的樂器,所以在存放的問題上,一直留有疑團。
雖然擺放古琴是習以為常的事情,但是對於我來說,卻是需要追根\n究底才會罷休。
在我們斲琴師角度來看,一張琴裏面的水分是一直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,假設稍有分布不均勻他就會產生“形變”甚至是“爆裂”。如果琴友手上有“貼弦”琴的話,那就會發現古琴的煞音問題和天氣有非常直接的聯系。
只要空氣濕度稍有20%左右幅度浮動,琴就會產生微觀上的變形,假如琴的“弦面距離”太貼,那麽這個變量就會導致古琴在彈奏的時候產生“異響”。
既然如此細微的問題就能導致古琴有如此的音色變化。那麽我們在貯存保養古琴的時候就該如何處理?
這一直是個疑問
對於音色來說,也許也會因為貯存方式不同而產生相對的影響。
其中豎掛古琴,為最多人推崇,而也有琴友認為地心引力會防止古琴彎曲變形。由於地心引力條件,以琴的自身重量持續拉扯著古琴琴身。
但
在自然現象中反而有一個細節旁證豎放的琴,其自身濕度分佈會有較大差別。
就如下圖
路牌掰彎的部位,因為留不住瀑布形態的濕氣,所以朝下的表面長不出青苔…說明濕氣下墜現象本來就是宏觀存在,且無法讓青苔等物質黏連駐留。
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。
再回琴上
吊掛兩個氣口貼墻,夜間冷空氣順琴面瀑布而下,難免會有卷進去氣口裡面的濕冷氣流,並且駐留在琴頸裡面被琴頭空心部位慢慢吸收。
而這裡也有兩個分歧點
1.濕冷空氣補充琴頭部位的水分散失,從而減緩岳山、承露、琴軫等部位的內收縮,某程度上減緩琴頭配件裂變。
2.濕冷空氣進入導致琴內外以、琴頭尾、面底板之間的濕度飽和態被干擾並打破,導致琴的面底板以及各部位構件更易裂變。
而反之
平放則濕氣順著桌面流走四方,密度高的濕冷空氣下沉,密度低且上升擾動的乾燥空氣更易進入倒扣朝下的氣孔,並因為龍池鳳沼的高低差而產生空氣交流…
雖然
豎掛古琴表面合理,再引入弦拉力因素。在微觀角度理解,七根弦的持續拉力,結合古琴面底板之間的張力差與幹縮率差,其實也比其自然垂直吊掛的自身重量遠大得多。
室內環境學
在室内环境學來看,豎掛古琴,必然是人身高以上(五尺八)。那麽微觀上,室內燈光照射放熱以及空氣交換空調等因素,產生室內冷熱分層現象。那麽如果古琴就在冷熱分層的交界線上,就容易產生我們難以察覺到的“溫差彎曲”現象,也更是加劇琴身到琴尾“幹縮”的因素之一。
其次就是過於貼近墻面也會有溫度與濕度差距,例如低樓層的墻面普遍比高樓層的室內溫度低以及容易透發出水汽,至於高樓層則反過來因為日照而墻面發熱吸濕。而大環境則又會因應在山間、市區、城郊、別墅、小區、聚集居住、經緯度及海拔等有所差異。
細微之處
方顯功夫
至於室內環境聲學,豎掛古琴會產生聲學的“共振調諧”現象,也就是發揮了室內調音作用。可以利用古琴的琴弦調諧以調整室內RT60的某一部分頻響。在長期有生活噪音以及音樂的室內,古琴會持續細微地共振,也就是一直保持著輕微“開音”狀態。
綜合這些微觀問題,一般還是建議獨立一個支架豎掛古琴,遠離室內的“穿堂風”“冷氣口”避開燈光日照等,而獨立書房就是最優解。
至於橫放
橫放,一般而言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容易受到磕碰,尤其是琴頭突出琴桌更容易翻倒。
而橫放在水分分布問題上,稍微對於豎放而言更加穩定均勻分布,雖然古琴因為外形設計,雁足架高,但琴傾斜夾角不大,所以可以不加以考慮水分一邊聚集問題。況且解決這種情況也只需要整張琴平放於桌面,以琴軫與雁足做平放腳,用劍架結構更是不在話下。
橫放在水分散失以及分布上相對豎放穩定而且緩慢,對於新琴而言更優,有利於緩慢適應環境變化以及緩慢幹透。至於面底板水分沈積,其實在木頭紋理上已經隔絕,橫紋水分難以下達下一層,因為也無需人工幹預翻轉。
至於常規的平放,一般都會蓋上薄紗防止落塵,這一點無需多慮,也更使古琴整體溫度與濕度分布更均勻,不受周圍的“穿堂風”所影響。但這一點還是要避免琴被“空調”正吹,也更怕陽光直接照射。
因此琴與琴桌在室內布局,依然不可忽視。
至於橫放受地心引力壓迫,在力學上,橫放的琴面壓迫稍微大於豎掛,而琴在橫放過程中會因為雁足上頂,琴腹下墜,而加強了弦拉力,並且導致琴產生塌腰,而這一現象估計非常細微,也許幾十年甚至百年才能體會出來。
橫放古琴在室內光學而言,由於琴面接觸光線,溫度比底板稍高,那麽在漫長的晝夜變換當中,面板就會在微觀上產生無數次伸縮現象,年份老的琴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裂紋,如果這一現象變化劇烈,面底板就會因此脫離,琴就會在邊墻上產生裂紋線。
養琴如養人
設身處境,百般呵護。
存放的學問對於琴人而言難以取舍,但對於斲琴師而言更是一大難題,因為成琴之前,就需要考慮什麽時候橫放,什麽時候豎放……
其實橫豎的方法都可以,只是需要各位見招拆招,觀察入微同時尋找“趨吉避兇”的手法。
這就是風水學與琴的關系。
而这这一切更多的是室内布局的微觀科學,而非“阴阳八卦”“九宫砂水”所能诠释。
“天外有天,純屬個人觀點,如有謬誤請各位琴友及時提出修正,感謝。”
分享此文:
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(在新視窗中開啟)
喜歡 正在載入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