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陈旉
农书》
对完整的农学体系的追求,在上卷的内容与篇次安排上也得到了反映。上卷以十二宜为篇名,篇与篇之间,互有联系,有一定的内容与顺序,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。“宜”就是合适、相称、恰到好处的意思。“夫稼,为之者人也”,农业生产首先是人的事业,《陈旉农书》的第一篇“财力之宜
”,强调生产的规模(特别是耕种土地的面积)要和财力、人力相称。陈旉说:“贪多务得未免苟简灭裂之患,十不得一二。”他还借用当时的谚语说:“多虚不如少实,广种不如狭收。”进而提出:“农之治田,不在连阡跨陌之多,唯其财力相称,则丰穰可期也审矣。”“财力之宜”虽然着眼于财力,但落脚点却在于耕地面积的大小。而耕地面积除了本身的面积大小之外,还包含有很多其它的因素,地势即其中之一。于是陈旉在接着的“地势之宜
篇”便着重谈土地的规划利用问题。地势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土地的规划利用,同时也影响到耕作的先后迟缓和翻耕的深浅,于是在“地势之宜篇”之后,接着便是“耕耨之宜篇”。复由于耕耨有“先后迟缓”之别,由是又引出了“天时
之宜”的问题。指出:“农事必知天地时宜,则生之、蓄之、长之、育之、成之、熟之、无不遂矣。”强调“顺天地时利之宜”。在此基础上,再来谈各种农作物的栽培,于是有了“六种
之宜篇”。本篇中主要讨论了几种旱地作物的栽培时序问题。庄稼种的好坏,有赖于人,因此农家居住靠近农田,便于照顾耕作,所以把讨论农家住宅布置的“居处之宜”安插为第六篇;居处的远近只是一种客观,真正要提高土壤肥力还得靠人的主观努力,这就是“治”。在“粪田之宜篇”中,陈旉提出了两个杰出的关于土壤肥力的学说,一是“虽土壤异宜,顾治之如何耳,治之得宜皆可成就。”二是提出了“地力常新壮
”的论断。谈到治,自然而然地转到了人事,甚至于鬼神。于是有“节用
”(勤俭节约)、“稽功
”(奖勤罚懒)、“器用”(物质准备)、“念虑”(精神准备)、“祈报
”(敬事鬼神)等篇,但是,人事的问题不光是个从物质到精神的准备过程,更重要的还是个技术性问题,于是,书中还专有两篇谈论水稻的田间管理和水稻育秧
技术,即“薅耘之宜篇”和“善其根苗篇”。